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体系中,元帅和大将这两个最高军衔具有特殊意义——它们都仅授予过十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专业配资财经网,且仅此一次授衔。不过鲜为人知的是,最初的拟授名单并未严格限定人数,比如大将就曾有过一个15人的候选名单,包括:
粟裕、徐海东、黄克诚、陈赓、谭政、肖劲光、张云逸、罗瑞卿、王树声、张宗逊、宋任穷、许光达、肖克、王震、周纯全。
最终授衔时,前九位人选保持不变,唯独第十位由张宗逊换成了许光达。这一变动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
从资历来看,张宗逊1927年就参加了秋收起义,1932年便升任红军军长;从职务上看,他曾担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。这些条件都不逊于许光达,但解放战争初期的两次失利,给他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影响。就连对他寄予厚望的毛主席也不禁感叹:该厉害时不厉害。
一、辉煌的革命历程
展开剩余76%1908年,张宗逊出生于陕西渭南一个普通家庭。1926年,18岁的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,开启军旅生涯。1927年,他作为警卫团连长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。三湾改编后,他奉命率领一个排专门负责保卫工作,成为毛主席的首任卫士长。
在向井冈山进军的艰难岁月里,张宗逊与毛主席形影不离。他们同住一屋,主席睡床,他打地铺。这份特殊情谊让毛主席对他悉心培养。在主席的栽培下,张宗逊迅速成长,先后担任红36师师长、红12军军长等重要职务。
长征胜利后,毛主席亲自点名让他出任军委第一局局长,统领中央警卫团。当张宗逊护送中央机关从保安转移至延安时,主席动情地说:十年前你护送我上井冈山,十年后又是你护送我去延安,这是缘分啊!这十年你进步很大,做得很好!这番肯定让张宗逊备受鼓舞。
抗战时期,他历任120师358旅旅长、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。解放战争期间,又先后担任大同前线总指挥、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、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要职。这样的履历,本应确保他获得大将军衔。
二、关键战役的转折
1946年7月,为打通晋察冀和晋绥两大根据地,我军集结十余万兵力攻打战略要地大同。时任总指挥的张宗逊与政委罗瑞卿配合默契,仅用半月就扫清外围据点,击退阎锡山援军。眼看胜利在望,意外却突然降临。
盘踞归绥的傅作义在蒋介石许诺将大同划归其管辖后,突然出兵攻打卓资。面对傅部的突袭,我军措手不及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傅作义在占领卓资后施展声东击西之计,一面假意谈判,一面暗中调集主力突袭集宁。
等张宗逊识破这一计谋时,傅部已兵临集宁城下。虽然我军迅速增援并将敌三个师分割包围,却因指挥员判断失误,错失歼敌良机。最终集宁失守,大同战役功败垂成。此战不仅导致晋察冀根据地首府张家口随后陷落,更造成两大根据地长期被分割的局面。
三、命运的转折点
1947年,在胡宗南大举进攻陕北的危急时刻,张宗逊被委以重任,出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。这原本是他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——当时贺龙在晋西北,彭德怀在中央,若他能在此战中建功,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西北野战兵团,大将军衔也将唾手可得。
然而西华池一战,面对火力占优的国民党整编48旅,尽管我军以四倍兵力围攻,却因敌军猛烈炮火而久攻不下。最终在敌援军逼近时,张宗逊不得不下令撤退。此战虽歼敌1500余人,但我军也付出1200多人伤亡的代价。在兵力悬殊的陕北战场,这样的消耗战显然难以为继。
战后,中央迅速调整部署,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建制专业配资财经网,改由彭德怀出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。张宗逊从此转为副手,失去了独当一面的机会。正是这两次关键战役的失利,最终影响了他在1955年授衔时的命运。毛主席那句该厉害时不厉害的评价,道出了其中的遗憾与惋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